外国语学院教师线上参加第九届高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

时间:2025-03-28 供稿单位:外国语学院 撰稿人:许可新 摄影:外国语学院 审核人: 浏览:13

322日至23日,第九届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在北京盛大举办。学校外国语学院教师线上参会。本次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、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、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,吸引了来自教育部、中国侨联、中宣部、中央企业及北京市外事办相关领导、高校领导、教指委委员及22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,更有30余万教师通过云端参会,共同探讨外语教育创新发展之路。

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刘培俊在开幕式致辞

专家学者代表作主旨发言

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武世兴副司长强调,要强化外语领域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,创新“外语+专业”“专业+外语”人才培养模式。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,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,单一的外语专业人才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。通过跨学科融合,培养既具备扎实外语基础,又掌握其他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。这一创新模式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,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,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,为国家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国际化人才。与会专家指出,数字技术正重塑教育生态,需通过模式创新推动语言教育、技术应用与文化传播协同发展。

外国语学院教师线上观看论坛

外国语学院高度重视教师发展,组织教师全程参加线上学习。教师们学习热情高涨,积极分享心得体会。

学院日语教研室主任鲍永辉表示,AI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对其启发深远,未来将尝试引入智能工具辅助语言训练。边莉娜称,跨文化能力与国际传播人才的研讨使其重新思考课程体系,计划融入中华文化元素以提升学生文化转译能力。周晓莉认为,外语类教师需要向内根植,重建思维结构,唤醒自身与学生的内心灵性,不断稳定内核,化外取为内求。

学院副院长许可新认为,此次论坛既是思想的盛宴,更是行动的号角。传统“填鸭式”教学已不合时宜,教师应借助DeepSeek等人工智能工具为学生打造个性化学习方案。同时,教师要成为文化诠释者,在课堂上,深入剖析语言背后的文化,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差异,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。

学院院长彭又新总结,人工智能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外语教育带来机遇与挑战,外语教师通过积极掌握应用新技术,开展教学模式与内容的创新,促进教学与研究能力的持续发展。

本次线上学习活动彰显了外国语学院教师团队锐意进取、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,为学院在数字化与全球化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。外国语学院将紧扣学科前沿,以创新推动改革,以改革促进发展,奋力开创外语教育新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