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31日,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在教学楼452召开本学期第二次集体备课会。本次集体备课会以“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与辛亥革命的成与败”为主题,由教研室主任刘露遥主持,主讲教师刘云臣副教授与仲晨星副教授围绕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剖析,全体教研室教师参与研讨。

刘云臣以“近代社会力量探索国家出路的多维路径”为切入点,系统梳理了农民阶级、地主阶级洋务派、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派等不同群体的实践与局限。他结合太平天国运动、戊戌变法等案例,强调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辩证分析各阶级的历史条件与思想桎梏,同时融入“道路选择”的思政元素,启发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。
仲晨星则聚焦“辛亥革命的遗产与镜鉴”,从革命爆发的社会矛盾、民主共和制度实践的困境、革命果实旁落的深层原因等维度展开论述。他通过史料对比与课堂互动设计示例,提出“以问题链教学法破解学生认知误区”的建议,引发教师的热烈讨论。
最后,教研室全体教教师就如何平衡史实讲授与价值观引领、如何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增强课堂感染力等议题展开交流。刘露遥主任总结指出,本次备课会紧扣教学重难点,既夯实了历史叙事的学术深度,又提炼了“历史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”的育人主线。她强调,教师需在后续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案例资源库建设,通过情境模拟、文献研读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。
初审:陈玮廷
复审:张恒硕
终审:魏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