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3月10日为深化会计学科教学改革,提升师生科研创新能力,会计学教研室在综合楼506举办"创新思维与学术研究能力提升"专题培训会。本次会议由林煜恩副教授主讲,教研室全体教师及会计学专业优秀学生代表共同参与,围绕学术研究范式创新、会计价值本质重构、实证研究方法突破及ESG前沿研究四大维度展开深度研讨。

一、突破传统范式:构建"双螺旋创新"研究路径
林煜恩以"学术创新的双引擎"为切入点,系统阐述研究题目与知识框架的创新方法论。通过引入回归统计的正反向逻辑推演,提出"文献解构-问题锚定-路径创新"的三阶研究模型。他强调:"优秀研究应如DNA双螺旋,既要与既有文献保持学术对话,又需构建独特的解释体系。在ESG等新兴领域,更要善于通过变量关系的动态建模,揭示问题本质的独特性。"现场通过企业碳信息披露案例,演示了如何运用调节效应模型实现研究视角创新。
二、重构会计价值:从数字载体到价值传播媒介
在财务报告专题研讨环节,林煜恩颠覆传统认知框架,提出"会计价值传播论":"财务报告不应是冰冷的数字陈列,而是价值创造的叙事文本。会计人员要像产品经理一样思考,将专业语言转化为决策者能理解的价值故事。"通过京东与美的集团年报对比分析,阐释如何通过会计政策选择、附注信息编排等技巧,构建企业价值传播的立体图景。与会教师就此展开激烈讨论,认为这一视角对案例教学法改革具有重要启示。
三、变量关系重构:基于可持续性的研究设计创新
针对解释变量研究瓶颈,林煜恩创新性提出"解释变量三维度分析法":通过聚类分析识别变量相似性,借助方差分解凸显特征差异,运用时间序列验证可持续性。以"数字化转型对企业价值的影响"为例,现场演示如何构建包含调节变量与中介变量的复合模型。会计学教研室主任郑怡婷点评指出:"这种方法论创新为突破同质化研究提供了可复制路径,对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具有直接应用价值。"
四、ESG研究突破:构建数字化披露评估体系
在备受关注的ESG专题中,林煜恩系统梳理了ESG与企业价值关系的12种理论解释路径,提出"ESG三维度数字化披露框架":环境维度建立碳足迹追踪模型,社会维度开发利益相关者参与度指数,治理维度构建董事会多样性评估矩阵。他强调:"ESG研究要超越简单的相关性验证,通过构建标准化披露体系,实现学术价值与管理实践的双向赋能。"

会后,会计学教研室进行了讨论与总结,开发"价值传播导向"会计课程群,建立ESG案例数据库。参与培训的学生表示:"这次培训颠覆了我们对会计的认知,原来财务报表分析可以像侦探破案一样充满逻辑魅力。"教研室计划将培训内容转化为系列工作坊,持续推进教学科研协同创新。
供稿单位:商学院会计学教研室 撰稿人:仲虹蔚 审核人:陈守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