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良工心苦 磨穿铁砚”——商学院举办“论文及项目书选题写作技巧”专题培训
发布人:商学院管理员  发布时间:2025-03-18   浏览次数:10


为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与学术写作水平,商学院于2025317日特邀林煜恩副教授讲授组织“论文及项目书选题写作技巧”专题培训活动。本次培训由会计学教研室牵头、面向商学院全体教师,围绕学术研究的核心逻辑展开,内容涵盖变量设计、假设构建、创新路径等关键议题,以生动的案例与深入的分析助力教师突破科研瓶颈。

一、被解释变量(Y)的规范性——手段与目的的辩证关系

林煜恩开篇强调,学术研究的核心在于厘清变量间的逻辑链条,而“被解释变量(Y)的规范性”是研究设计的基石。他以“应收账款”与“应收账款保理”为例,阐释了X(自变量)与Y(因变量)的差异:应收账款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常规手段(Y),其背后隐含的研究目的可能是“优化现金流”或“降低坏账风险”;而应收账款保理(X)作为具体操作工具,需服务于这一目的。  

林煜恩指出,研究者需警惕“手段与目的混淆”,例如,若过度关注保理工具的技术细节(X),可能忽略其对企业财务健康(Y)的实际影响。他建议教师通过“逆向思维”明确Y的规范性,即“为何选择该变量作为研究核心”。

二、解释变量的共性与独特性——从“缺口”中发现残差价值  

在解释变量(X)的讨论中,林煜恩提出“共性支撑理论,独特性定义创新”的观点。他以供应链金融研究为例,指出共性变量(如企业规模、行业特征)是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,而独特性变量(如区域政策差异、企业数字化水平)则能揭示研究缺口。  

针对“残差检验”,林煜恩演示了如何通过回归分析识别未被解释的变异部分(残差),并强调:“残差不是研究的失败,而是新问题的起点。”他建议教师通过分样本检验、引入调节变量等方式挖掘残差的学术价值。

三、主假设的构建——学术写作的“灯塔逻辑”  

林煜恩将主假设比作“灯塔”,认为其应贯穿论文始终,指引研究设计与论证方向。他以“绿色金融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”为例,剖析了主假设的三大功能:  

1.聚焦性:明确核心变量关系,避免研究发散  

2.可检验性:确保假设可通过量化或质性方法验证

3.理论对话性:与既有文献形成呼应或挑战

他特别提醒教师:“主假设需简洁有力,切忌堆砌变量。若假设表述超过两行,可能已偏离研究主线。”

四、主假设的贡献与创新——在传承中突破  

针对学术创新的困惑,林煜恩提出“修正优于颠覆”的理念。他以“代理成本理论”的演进为例,指出经典理论的完善常源于对边界条件或中介路径的修正,而非全盘否定。  

他建议教师通过“三步法”确认贡献:  

1. 定位可模仿资源:寻找方法论或理论框架相近的高质量文献。

2. 检验适用性:在特定情境(如新兴市场、数字化转型)中验证理论。

3. 提炼增量价值:明确研究如何补充、拓展而非推翻既有认知。

 “创新不是标新立异,而是让旧理论在新语境中焕发活力。”林煜恩总结道。

五、研究的延展性——从残差到“新边疆”  

培训尾声,林煜恩以“X的潜力与Y的剩余价值”为题,揭示了学术研究的可持续路径。他通过“数字化转型(X)与组织韧性(Y)”的案例说明,由于变量独特性的存在,任何检验均会残留未解之谜,而研究者可据此选择两种路径:  

横向拓展:将残差归因于其他Y(如企业绩效、员工满意度),设计新研究。

纵向深化:通过调节/中介分析、动态模型等进一步检验原假设。

 “学术是一场接力赛,我们的任务是为下一棒划定更清晰的起跑线。”林煜恩以此寄语全体教师。

参训教师纷纷表示,本次培训“既有哲学高度,又有实操价值”,为选题设计、论文写作提供了系统方法论。会后商学院副院长于赫总结称,未来将持续举办此类活动,推动学院科研质量向更高层次迈进。  

供稿单位:商学院会计学教研室 撰稿人:仲虹蔚 审核人:陈守则